众所周知,新药开发有“三高一长”的特点——投资周期长、高风险、高投入、高收益。研发新药,临床失败是司空见惯,如何才能让研发失败的创新药“起死回生”呢?峰回路转、柳暗花明自然是创新药研发企业梦寐以求的。
失败从不可怕,常人道,失败是成功之母。但是,在失败中找寻新灵感才是峰回路转的关键。
新药开发,“三高一长”,高风险就意味着高失败率。
要问这失败率到底有多高——95%
过去几十年中,由于药品安全和药效欠佳等多种原因,有好几千个新药研发项目停在了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,其中绝大部分投资血本无归,动辄几亿美元。
难道被打入冷宫,就注定了被抛弃的命运吗?
No.
也有许多药物通过新手段涅槃重生,从“冷药”变“大药”。
截止目前,我们已经盘点了七例“起死回生”的经典案例:
礼来坚持不放弃的力比泰
拥有“两副面孔”的沙利度胺
火出“现象级”的伟哥
瑕不掩瑜的fedratinib
巧用双刃剑涅槃的niraparib
波澜不惊的易维特
找对剂量的欣百达
复活即颠覆的派罗欣
强强联手龙头的Pertuzumab
从废料堆里捡回来的草酸铂
......
它们的重生令人惊艳。
最近,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国产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创新药刷屏了。同时,该领域另一个原创新药,也正在走向“复活之路”,这次,“起死回生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
本期,我们将继续盘点药品界著名“起死回生”的案例。
aducanumab
此前大热的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,“作天作地”的苏大强终于靠着阿尔茨海默病“洗白”了自己,迎来了大团圆结局。
戏剧可以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生活。这一场病,竟能换来女主彻底的谅解。那么,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怎样的一头“猛兽”?
Alzheimer's disease,简称AD,俗称“老年痴呆”。
它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,是“脑海中的橡皮擦”。因大脑逐渐退化而引起记忆、日常功能减退和行为障碍问题。
痴呆症患者有多种类型,阿尔茨海默病占比最大,约占所有病例的60-70%
比如频频见诸于报端的老年人迷路走失等记忆减退、障碍症状,是AD患者最典型的表现之一。
阿尔茨海默病确是一种至今无法治愈的疾病,也是全球药物研发史上成功率最低的领域。它的临床试验失败简直已经是各大药企的家常便饭,但制药巨头们的热情风吹不灭、雨打不熄,几十个亿的美金地源源不断往里扔。
就前几天,一条新闻刷屏了——
我国第一款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创新药——甘露特钠胶囊(商品名:九期一)近日有条件获批上市。
“九期一”属于我国原创、国际首个靶向脑—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新药,其研发逻辑背后,是对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的一种全新认识。
质疑的有,认可的有。刚刚出道的“九期一”,前路尚未明朗。不过,一旦它上市,该领域全球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将被填补。
此前,世界范围内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主要依靠之前上市的5种药物,临床获益并不明显。
包括多奈哌齐、加兰他敏、美金刚和卡巴拉汀等。但自2003年美金刚获批上市后,过去十五年,真正意义上的新药至今没有再出现,研发失败率高达几乎百分百。
“老年痴呆”的研发天空一片阴霾,是跨国药企们折戟的广阔战场,更是是大小药企们临床试验的大型“坟场”,对于患者来说,更是面临着“无药可治”的境地。
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尚未明确,现有的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仅有助于减缓症状。
这款药物叫Aducanumab(BIIB037),是一种研究性单克隆抗体,用于研究性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。
百健看中了它,根据合作开发和许可协议,百健从Neurimmune公司许可引入了aducanumab。
自2017年10月以来,百健(Biogen)和卫材(Eisai)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展了该单抗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。
但是,到了今年的3月21日,被认为是令全球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人们倍感痛心的一天。
百健也“折在这儿”了。
他和卫材宣布,将停止两项阿尔茨海默病的3期临床试验。
此前,礼来、辉瑞、强生、罗氏、葛兰素史克、默沙东等全球顶尖药企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也是纷纷受挫,甚至缩减、放弃了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。
受消息影响,Biogen股价当天最终收跌29.23%,创十四年来最大单日跌幅,市值抹去近180亿美元,Eisai在美上市的ADR也暴跌超35%
不过,没过多久,事情就迎来了180度大逆转!
百健公告,之前宣布失败的两个临床试验,均处于全球III期——分别是拥有1638例患者的EMERGE和拥有1647例患者的ENGAGE。
它们是多中心、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、平行组研究试验,旨在评估aducanumab的疗效和安全性。
这项研究主要是为了评估每月剂量的aducanumab与安慰剂相比,在减少认知和功能障碍方面的功效。
百健理由充分,要重新申请:
“虽然我们此前失败了,但是对于‘针对更大数据、更大剂量的新分析’表明:EMERGE III期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,有显著的临床效果。且另一个试验ENGAGE III期研究中一部分患者接受了高剂量后,结果支持了EMERGE的发现。
看来,还是要沉住气。
3月份折戬之时,主要的分析数据是截至2018年12月26日的可用数据,共涉及1748例有机会完成18个月研究期的患者。但之后产生的更大数据集,包括3285名患者,其中2066名有机会完成整个为期18个月的治疗。
EMERGE中淀粉样蛋白斑沉积的影像显示:
与安慰剂相比,低剂量和高剂量aducanumab在26周和78周时淀粉样斑的负担得以减轻。
通俗点说,这些患者在认知和功能(例如记忆力、方向和语言)测量方面受益匪浅;还从日常生活活动中受益,包括进行个人理财、执行家务(例如打扫卫生、购物和洗衣服)以及独立出门旅行。
如果获得批准,该药物将成为减少阿尔茨海默氏病临床下降的首个疗法,还将成为证明去除淀粉样β蛋白可带来更好临床结果的首个疗法。
风险高,收益也高。过程虽然艰难,但这是一个只要成功,就可以横扫市场的“重磅炸弹”,年销售额至少十亿美金起步。
高圣说
想让已经翻身乏术的药品“起死回生”,倒不妨换个角度找寻新灵感,把它们从“冷宫”里揪出来。
探究失败原因,的确很多,打研发的“三板斧”入手:有的因为毒副作用无法确保用药安全、有的因为临床试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、也有的是因为剂量或适应症不对路。
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,还没有人能在临床试验前就准确预测到结果,新药开发基本上就是基于试错的过程,从而最终找到最佳的用药治疗方案。
说到底,这是个创造性的活计。
好的药品珠玉在前,回顾我们盘点过的十例大药,每一例“复活”的原因,都自有其门道。
首先,一个强大的后台、成熟的公司文化,就会对“起死回生”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力比泰、易维特、欣百达,它们的背后是永远对失败研发“不抛弃,不放弃”的礼来。
礼来总结经验、数据复盘、容忍失败,救药的效果,也是名不虚传。
新药研发,一环套一环,精密得如同仪器。剂量下得不对了、患者群体定位错了、缺少Plan B了,都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偏差。
药可能在一念之间失败,也可能在一念之间被拯救。偶然而发的灵感,就有可能扭转错误。
就这样,Mylotarg被辉瑞下的“三板斧”改变了命运,欣百达改变临床试验给药的剂量,年销售额超越10亿美元。
已经有同类产品上市的,还需证明其比已有药品更有效或更安全。回顾一些研发失败的案例,很多是因为习惯性采用尽可能高的剂量。在过去研发细胞毒药物时,人们发现药物剂量越大越有效,但剂量越大毒性也越大,所以研究策略是首先确定最大耐受剂量,然后沿着这个剂量探索有效性。
草酸铂就是靠用量和注射频率的改变,克服了其本身的毒性。
Pertuzumab的成功路径,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,都值得借鉴。起初只想独霸龙头宝座,试要和赫赛汀一拼高下,碰壁之后,才发现“合作才是硬道理”,同赫赛汀的“强强联合”,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
但有没有可能,不用“三板斧”,多给一点时间,耐心等待更大面积的数据,来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果呢?
aducanumab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,沉住气,积累新分析,总也能为自己争取回机会。
拥有“两副面孔”的沙利度胺,因一篇论文发布,让医界对它有了新的认识,从而拉开其重生的序幕。
伟哥,通过机巧地转化,把副作用转为正作用,东方不亮西方亮,火出了“现象级”;fedratinib瑕不掩瑜,只要压住风险,地位依然稳坐;niraparib则是靠节制,善用双刃剑......
“三高一长”无法回避,试验有成有败,树立信心,用新研究,新发现,新认识,新经验这“四新”来分析得失,这也许就是众多研发失败的创新药重头再来的路径。
起死回生?我看这些药有戏!
参考资料:
1. 生物探索:从失败中走来:新药开发项目的起死回生;
2. 亿欧:创新药物研发的三板斧;
3. 澎湃新闻:新在哪、谁受益、有多难?解密我国首款阿尔茨海默症原创新药;
4. 21新健康:阿尔茨海默病有救了?背后是一项令人困惑的“起死回生”式试验
上一篇
下一篇
【癌症关注】盘点 | 起死回生,我看这些药,有戏!(五)